关于“青创北京”2025年“挑战杯”
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预通知
各二级团委:
根据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联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开展的“青创北京”2025 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安排。现将我校申报竞赛作品的要求通知如下:
一、竞赛主题
青创逐梦 挑战未来
二、办赛目标
引导和激励首都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带动首都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蓬勃开展,助力发现和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紧密围绕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学以致用,推动产学研融合互促,助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三、赛事架构
本届竞赛对标“挑战杯”国赛相关要求,结合首都特点和发展需要打造“一杯两赛三揭榜”赛制:设置一个“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设置“青聚 AI”人工智能+专项赛和揭榜挂帅”机制专项赛,“揭榜挂帅”机制专项赛下设“青智未来”新质生产力专项赛、“青振京郊”乡村振兴专项赛、“青砺基层”社会治理专项赛。
四、赛事安排
(一)赛事结构
本届竞赛对标“挑战杯”国赛相关要求,结合首都特点和发展需要打造“一杯两赛三揭榜”赛制:设置一个“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设置“青聚 AI”人工智能+专项赛和“揭榜挂帅”机制专项赛,“揭榜挂帅”机制专项赛下设“青智未来”新质生产力专项赛、“青振京郊”乡村振兴专项赛、“青砺基层”社会治理专项赛。
(二)大赛分组
1.主体赛安排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聚焦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原创性,引导青年勇于投身更有挑战难度的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为催生颠覆性科技成果打牢理论思维方法等基础。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 5 个组别。须扎根实际、深入一线,紧扣服务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鼓励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公益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度高、前瞻性强的调查研究。
(3)科技发明制作:分为 A、B 两类:A 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 类指制作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侧重考量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鼓励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展应用研究。
2.专项赛安排
竞赛立足国赛要求和首都功能定位,依托“青创北京”工作
品牌,设置“青聚 AI”人工智能+专项赛和“揭榜挂帅”机制专
项赛。具体如下:
(1)“青聚 AI”人工智能+专项赛:聚焦促进人工智能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的深度融合,为深入探索并挖掘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潜力、全面激发产业创新活力汇聚青春智慧。鼓励中外青年联合组队。
(2)“揭榜挂帅”机制专项赛
①“青智未来”新质生产力专项赛:引入“揭榜挂帅”机制,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的迫切需要,聚焦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和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由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出榜,学生团队根据需求提供发明制作或解决方案。
②“青振京郊”乡村振兴专项赛:引入“揭榜挂帅”机制,落实市委“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部署,注重北京“三农”发展中的科学技术及乡村振兴发展问题,依托专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科技和实践延长农业产业链、打造农村好风貌、促进农民新增收。由各区相关涉农单位出榜,学生团队根据乡镇、农村具体情况提供调查报告、发明制作或解决方案。
③“青砺基层”社会治理专项赛:引入“揭榜挂帅”机制,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主题,把握党建引领、机制创新、科技赋能的方法,从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等多个角度研究地方协商民主、综合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由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出榜,学生团队提供相应的调查报告或解决方案。
(三)特色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增强大赛的导向性、示范性、实践性和群众性,扩大赛事覆盖面和参与度,以丰富配套活动为载体,深化 2025 年“挑战杯”活动内涵,打造赛前指导、赛中实践、赛后转化的全方位成长计划。通过校地、校企、校社、校校四方协同,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1.赛前指导,打造学术交流“新平台”
赛前,开展“名师大讲堂”,邀请行业专家及知名学者,聚焦高精尖领域,为学生拓宽视野、启迪智慧。举办“青年人才会客厅”等品牌活动,宣讲科创项目孵化政策,解读市区人才政策。加强部门间联动,搭建跨赛事交流平台,推动全市赛事协同发展。
2.赛中实践,激活青年创造“一池水”
赛中,组织“未来领航行”,带领学生探访国家重点实验室、“三城一区”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高新技术园区,直观感受社会现状、行业趋势及科技发展前沿。设立“导师会客厅”,聘请科创导师,为参赛项目提供常态化、个性化的结对指导和长期跟踪。推出“观察员”和“体验官”机制,组织投资经纪人和优秀高中学生观摩决赛答辩,筛选有落地转化潜力的项目并链接资源,同时做好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启蒙工作。
3.赛后转化,培育科技成果“孵化器”
赛后,持续做好“挑战杯”后半篇文章,常态化开展“路演推介会”,高质量推动“挑战杯”人才库、项目库建设,集中展示首都高校学子的科技成果。积极谋划推动建设市级“挑战杯”成果转化基地,邀请专业学会与行业协会、孵化器、园区等入驻,支持首都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向创业项目转化。推动优质项目获得更多资源支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用科创教育提升就业能力。
五、评审要点
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评分细则详见附件2)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二级团委要通过完善保障政策、拓宽信息渠道,进行广泛、持续的参赛动员,做好组织工作。
(二)坚持宗旨,完善机制
各二级团委要坚持育人宗旨,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把人才培养作为“挑战杯”竞赛的首要目标。
(三)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各二级团委要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做好竞赛的宣传工作,广泛宣传竞赛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使“挑战杯”的品牌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
七、奖项设置
(一)主赛道
竞赛设特、一、二、三等奖,奖项比例分别为 5%、10%、20%、55%。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两个学历层次作者的获奖作品数与入围评审作品比例基本一致。
(二)专项赛道
专项赛道独立评审,作品参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等次设置相应奖项,获得“揭榜挂帅”机制专项赛特等奖的团队原则上需决出 1 个“擂主”。
八、进度安排
(一)组织申报阶段(4月11日前)
各二级团委广泛宣传,动员学生积极参与竞赛,为学生提供相应支持与指导,完成系部遴选、资格审查、推荐参赛及材料报送等工作。同一作品不得同时申报不同赛道,主赛道每个系部推荐不多于2个项目,每人限报1件作品,每个团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每个项目指导教师原则上不超过3人,各专项赛道提交作品时间以分赛道通知为准。
(二)网络评审阶段(4月中下旬)
竞赛组织委员会进行资格审查,并组织资深学者、知名企业家、行业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通过线上系统对各学校推荐项目进行评审,评选出本届竞赛三等奖,并公布入围终评答辩的作品名单,本届竞赛特、一、二等奖将通过终评答辩产生。
(三)终评答辩阶段(5月上旬)
竞赛组织委员会将组织答辩展示,专家评审委员会通过线下现场答辩,评选出特、一、二等奖。具体时间和要求另行通知。
(四)总结表彰阶段(5月下旬)
依据工作情况和评审结果,开展总结表彰和成果宣传工作,组织系列科创教育活动。同时,做好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申报、参赛等相关工作。
作品材料请于4月11日前提交至团委邮箱guoxigongqingtuan@126.com。稿件命名格式:系别+姓名+挑战杯材料,如有多个文件请打包压缩,并按照以上方式命名。
附件:
1.“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2.“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
3. 自查报告模板
4. 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要求
5.“揭榜挂帅”专项赛方案
6.“青聚 AI”人工智能+专项赛方案
共青团中国戏曲学院委员会
2025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