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导航

2012年度优秀辅导员经验分享之二:促己求真 做“好学”之师——音乐系辅导员李华裔

忙碌间,一年转瞬即逝。工作总结,于我们来说,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年末大餐,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在这年复一年的例行工作中摸索出些许门道,对于以往工作中不足是否领悟并寻找到改善的方法,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依旧丰富……基于这些,我更想称总结为人生某一阶段的思想总结。工作虽告一段落,但思想却永不止步,以下即是我梳理一年来思绪的过程中感悟到的职业收获,且与大家分享。

促己求真 用心感知自我

教人求真是教师的天职所在,教授学生真理、真言、真本领,最重要的,是让其成为一个真实又真诚的人,然而身为教师的我们,却很少能够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检视自己的表里是否如一。

有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不是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我这学期接手了大学一年级的新开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次课堂互动环节,学生冷不防问了我一个课外知识,这个提问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在备课时对课外的延展知识来不及准备,所以我对于问题的答案一无所知。记得当时脸一红,对他随便说了句“和课堂内容无关的话不要讲”就搪塞过去了,在之后我整整一天都陷入在懊恼、自责的情绪中,懊恼的是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准备不当,自责的是对于无知的掩饰与含糊其辞。

静下来思索,充足的理论储备是一方面,但课堂的突发状况也不可避免,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不妨坦诚的面对学生,大胆告诉他们:对不起,这个问题老师没有研究过。事实上,实事求是远比不懂装懂更能得到学生的理解与尊重。

教人求真,最重要的还是促己求真,卸下人格面具,以真实的自我坦然面对他人及学生,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人格素养以及职业道德要求。

反思角色 抛弃师道尊严

从古至今,中国的师者风范总是循规蹈矩,教师总要以高尚不可亵渎的形象存在于国人心中,由于崇尚师道尊严的社会传统及对教师职业的神圣化,使得学生总要用仰视的眼光瞻望老师,一旦身份被贴上了“教师”二字的标签,很多人便不自觉地与学生端起了架子,拉远了距离。

如今的信息时代中,学生能够通过很多的渠道获取丰富的信息,教师已不是知识的集权者与垄断者,而应当是学生求知旅程中的引领者,或者说是伙伴,教师要想留住思想的青春。就应当放下师道尊严的观念,与学生平等对话,敢于做学生的朋友,甚至学生的学生,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维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永不落伍。

具体怎么做,我想借用一本书上的三句话概括其义:那即是—“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无论在课堂内外,老师要向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相互分享、彼此包容;“弯下腰来和学生探讨”,不仅要做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他们的益友,教师要以开放的胸怀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竖起拇指给学生赞赏”,教育的过程要本着不批判、不指责的原则,多以表扬及肯定为主,细心的发现学生的优长,营造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

求知若渴 做“学习型”教师

随着工作时间的递增,学习的热情逐渐湮没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之中,当我们的公文写作越来越规范,文档处理越来越娴熟时,却慢慢忘记了原本的身份—教师,忽视了教师的天职—育人。然而自身的知识总量匮乏、精神世界贫瘠,又何谈育人呢?

“教师有一桶水才能装给学生一杯水”的传统教育理念已远不符合这个时代对于教师的要求,时代变革日新月异,需要教师的知识随时更新、拓展,要从“一桶水”转变为奔流不止的河流,让学生无穷尽的在徜徉其中。

幸喜的是,在职期间学院及部门提供了许多继续教育的机会,在今年的9月—12月期间,我共参加了“北京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专业化培训”、“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第41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北京师范大学团体心理辅导带领者督导培训”等培训,在不同主题内容的培训班上,听着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报告与发言,与高校同一战壕的老师们分享与交流,使我拓宽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让我重新找回学习的状态,点燃了学习的热情。

教师的字典里没有一个“够”字,不断地汲取、学习,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胸有成竹。

教育是用灵魂塑造灵魂,以人格影响人格。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首先自己心中要有阳光。拥有阳光心态、积极人格的教师,必会给学生传递无穷的正能量,这种行为示范比任何说教更有效,它的教育作用甚至超过了任何教学大纲。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每日四问”:每一日问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学问有没有进步、工作有没有进步、道德有没有进步?在此,我更想以此作为今后行动的指南,以“日四省吾身”的精神要求自我,力求做一个追得上学生、跟得上时代的教师。